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找到 109 項與「」相關之結果

  • 教學材料 ― 投影菲林 Educational Materials - Film

    收藏地點|主教公署 昔日於聖若瑟修院上課用的菲林教學投影片,投影片為醋酸片(Safe Film)。現存於檔案室的此類舊式菲林約有60卷,主要內容為宗教,美學,建築及科學等題材。本菲林為其中一卷經搶救修復後幸存的檔案資料。 醋酸菲林 / 2.4cm x 3.6cm 20世紀60年代

  • 至聖經書 ―《亞格達斯經》The Kitáb-i-Aqdas: The Most Holy Book

    收藏地點|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亞格達斯經》由巴哈伊信仰的創教先知巴哈歐拉原以阿拉伯語在1873年啓示,是巴哈伊信仰最重要的著作。《亞格達斯經》被認為是所有巴哈伊聖作的「母經」、「未來世界文明的憲章」。除卻新文明的律法,本書也涉及許多其他主題,特別是有關人類成熟期的道德囑託、社會準則以及未來社會的架構及各種機構。本書英文版1992第 一次出版,而10年後中文版第一次獻給讀者。 宗教典籍 紙 / 22cm x 15cm 2007年 作者 / 巴哈歐拉 編者 /(譯)朱代強 、孫善玲 、陳霞 、梅壽鴻 出版地 / 澳門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玉皇宥罪錫福寶懺 Precious Penitential Litany of Jade Emperor Granting Happiness and Forgiving Sins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此《玉皇宥罪錫福寶懺》為同治元年(1861),省城(廣州)三元宮的木刻版本。 玉皇大帝是三清尊神之下,四御之首,司管理宇宙秩序之權的神。《玉皇宥罪錫福寶懺》宣揚玉皇大帝的功德內容,信眾誠向玉皇大帝,志心投禮,悔過罪業,祈求寬恕,消災賜福,虔誠皈依。 禮儀⽤品 紙質書 / 5cm x 15cm x 29.5cm 同治元年(1861) 廣東廣州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關於哲理的著作 ―《已答之問》Some Answered Questions

    收藏地點|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已答之問》是一部重要的陪伴了數代巴哈伊成長的巴哈伊著作,飽含著教長阿博都―巴哈的睿智博思。其文洋洋灑灑,廣泛論述了信仰、社會、人生等諸多論題。 對一些棘手的哲學問題,教長的解釋猶若庖丁解牛,游刃有餘,令人讚嘆。此書成為尋道者的智慧寶庫,實能為之答疑解惑。本書的中文版上個世紀30年代出版後也復譯了幾次。 文獻 紙質 / 16cm x 13cm 1933年 作者 / 阿博都-巴哈 編者 /(譯)曹雲祥、孫頤慶 出版地 / 上海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羅拔 . 馬禮遜牧師及家人之墓 The Tomb of Robert Morrison and His Family

    馬禮遜是首位來華宣教的基督教牧師,他是基督教在19世紀得以在中國傳播的關鍵人物。1807年,馬禮遜抵達了澳門,當時他在澳門並不受歡迎﹕清帝國不願洋教流入境內、澳督害怕天主教信仰受威脅、連英國同胞都憂慮馬禮遜的傳教工作會激怒中國人而毀掉廣州貿易。然而,馬禮遜在貧病交迫之際還是學會了中文,並因此被英國東印度公司聘為翻譯員。在公司的支持下,他完成史上第一本華英字典,以及整埋和翻譯首部完整的華語聖經。 墓碑 64cm x 204cm

  • 大成金光水幽 Liturgy of Salvation and Refining Ghosts in Sea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此《大成金光水幽科儀》為光緒十九年(1893),鳳城鏡湖道院的藏版,一部專為超度濟煉遭逢水難亡魂的科儀是十分罕有。由於救拔的對象是水魂,進行《大成金光水幽科儀》的法壇多設在海/河旁或在船上,並燃點及施放水燈,開明黑暗,救度水魂。 禮儀⽤品 紙質書 / 3cm x 19cm x 29.5cm 光緒十九年(1893) 廣東順德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木雕阿拉伯文太斯米 Woodcut At-tasmīyyah in Arabic

    收藏地點|嚤囉園 太斯米(阿拉伯語:at-tasmīyyah)是一個阿拉伯語音譯名詞,意為「誦真主之名」。而太斯米的內容是(Bismillāhi r-raḥmāni r-raḥīm),意為「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太斯米在《古蘭經》中,是除第九章外每一章的第一句,也是穆斯林各種行為開始前要念誦的語句。穆斯林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口誦太斯米,以示行為的合法性,祈願事情可以順利進行。整句完整的太斯米包括三個名詞:真主、至仁的、永仁的,這三個名詞是伊斯蘭傳統上「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的前三個,其中至仁和永仁兩個詞都是派生自同一個詞根R-Ḥ-M,亦即「憐憫」之意。 生活用品 木質 / 61.5cm x 36cm x 61.5cm

  • 袈裟 Cassock

    袈裟是一件覆蓋頸部到腳踝的衣服,通常為黑色,穿在其他祭衣下面。主教的袈裟為深紅色。傳統上,長袍前面有39個紐扣,可能是象徵我們的主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前,身上的三十九道傷痕。亦可能象徵着普世聖公宗的《三十九條信綱》。 禮儀⽤品 布 / 149cm x 45cm

  • 巴哈伊曆法 Bahá'í Calendar

    收藏地點|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巴哈伊曆法是巴哈伊信仰的曆法,又名巴迪曆。它是一個平年包含365天,閏年包含366天的太陽曆。每年包含19個月,而每月包含19天,再加上額外的一段時間的「閏日」(阿亞米哈節)。此種曆法裡的每年開始於春分,用巴哈伊紀年來記錄,以西元1844年的3月21日為第一年的第一日。 生活用品 紙質 / 33cm x 17cm

  • 崇拜生活 ― 禮文書 Worship and Liturgy - Order of Service

    聖公會的崇拜主要有早禱、午禱、晚禱和聖餐崇拜。早禱、午禱、晚禱是源自猶太教的禱告時辰。我們藉著早、午、晚禱,與世界各地的兄姊每日不停讚美歌頌上帝。聖餐崇拜是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中親自設立的聖事,在以馬忤斯和加利利湖邊,使徒和門徒藉著「拿起、祝謝、擘開、分給」的動作而認出復活的耶穌基督。 今天,我們亦藉著這行動,認出基督的救恩臨到我們當中。因此,聖餐亦具有「外在標記和真實臨在」的聖事幅度。除了早禱、午禱、晚禱和聖餐崇拜外,我們還會舉行其他崇拜,如婚禮、喪禮、洗禮、堅振禮、聖職按立禮、修和禮和傅油禮等。 禮儀⽤品 紙 / 15cm x 21.5cm 出版地 / 香港聖公會

  • 傳播博愛 、服務的篆刻藝術 Seal Crafting

    收藏地點|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篆刻藝術,又稱印章藝術,是一種承載古文字信息及文化符號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與宗教文化緊緊相連。這些篆刻藝術作品均出自一位澳門巴哈伊藝術家,其內容主要摘自於巴哈歐拉及阿博都-巴哈的經典教導及教義,通過結合書法作品來展現傳播博愛、服務的精神,也同時提升了宗教文學藝術的發展。 篆刻 壽山石、老撾石 作者 / 張一兵 出版地 / 澳門 展品產地 / 國家 / 中國

  • 最後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最後的晚餐」記載在《聖經》中,是描述耶穌基督在被賣和被捕前夕與門徒一起享用的最後一餐,也是逾越節晚餐。最後的晚餐的一個重要時刻,是耶穌命令我們記念祂在十字架上流血,以償還我們的罪。此工藝畫是由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的藝術科老師參考網上圖片所製作,並致送給澳門聖保羅堂。 景泰藍工藝畫 彩石、木 / 56cm x 22cm 作者 / 梁劍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