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找到 109 項與「」相關之結果

  • 書法 ― 傳達和平共融 Calligraphy for Peace and Unity

    收藏地點|巴哈伊教澳門總會 在有中華文化背景的巴哈伊社團裏,書法一種比較普及的藝術表達,這也成為了社團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符號。這些書法作品皆以傳達和平共融為主題,摘選自巴哈伊經文等經典聖作。「和平、團結、和諧」是巴哈伊的核心教義之一,也和悠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一脈相承,其根本宗旨在於保障人類的福祉、促進人類的團結、培養人們之間的友愛精神,通過人們的不斷努力為世界不同層面的和平做出貢獻。 書法 紙質 / 29cm x 21cm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馬禮遜堂 Morrison Chapel

    位於澳門白鴿巢前地的馬禮遜堂,大約有兩百年的歷史,現有的教堂是1922年重新修築的第二代教堂,教堂內的花窗玻璃–「太初有道」是《聖經》約翰福音開篇的第一句話。 馬禮遜堂原為英國東印度公司辦事處內的一個房間,從18世紀末開始,東印度公司來澳在中國經商,根據該公司和英國政府的章程規定,公司需要滿足員工的靈性需要,也要讓員工定期參與崇拜,於是在得到坎特伯里大主教或倫敦主教的批准下,從英國差派牧師來到澳門牧養他們的員工,又撥出一個房間作為「小聖堂」舉行崇拜。馬禮遜(1782-1834)受東印度公司僱用來澳門傳教並擔任翻譯,他是第一位被派遣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是第一個用中文翻譯和出版《聖經》的人,並編寫了第一本漢英字典,他還為第一位華人基督徒蔡高施洗。二戰期間,由於澳門的中立地位吸引了大量難民,小聖堂的活動相當蓬勃,當時由來自香港的李添嬡會吏負責,牧養在澳的難民。時至今天,馬禮遜堂乃信徒團契及崇拜聚會之聖所,並繼往開來,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共融之印證及耶穌基督在此地臨在之標誌。 場地 紙(托印畫)

  •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Scripture of the Jade Emperor (First, Second and Third Volume)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此康熙七年(1668)《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末題記「江西臨江府清江縣清江鎮,弟子謝孕復捐貨敬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全部流通。康熙七年歲次戊申(1668)端午之吉。」《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為元始天尊演說玉皇修道證仙故事,以及奉持玉皇經咒的功德果報。 禮儀⽤品 紙質書 / 1cm x 13cm x 29cm 康熙七年(1668) 江西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道教護法神將 ― 水精子,火精子 Army General of Water, Army General of Fire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水精子及火精子是道教神仙五老之一東方東華帝君(木公)、西方西華帝君(金母)、南方南華帝君(火精子)、北方北華帝君(水精子)及中央中華帝君(黃老),又稱五華帝君。五老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始祖。五老的炁化為人類及動植飛潛,為此,宇宙萬類各具五行之氣。 畫作 紙畫 / 262cm x 85.5cm 民國 廣東佛山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乾隆年定制花瓶 Qing Dynasty Vase

    琉璃灑金敞口瓶、小長頸瓶,乾隆年製,帶阿拉伯文及小金魚。阿拉伯文意思是「一切贊頌全歸安拉」。此兩款瓶是當年乾隆皇帝專為香妃定製,由比利時工匠製作。在乾隆皇帝的40多個後妃中,有一位維吾爾族妃子,她就是香妃,其維吾爾語名為伊帕爾罕(Iparxan),意為「香」或「香姑娘」,她出身於南疆回部(今維吾爾族先民)首領家庭。 香妃也叫容妃,其伊斯蘭教名為法蒂瑪,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出生。自香妃進宮後,乾隆皇帝還為專程赴京送香妃的家人們在紫禁城邊上,也就是現在的中南海新華門對面安置了居所,叫回回營,並建有一座清真寺,叫回回營清真寺,清真寺至今保存完整。 阿拉伯經文琉璃灑金瓶 琉璃 / 26.5cm x 上口9cm x 底8cm 28cm x 上口5cm x 底7cm

  • 苦難善耶穌The Passion of Our Lord Good Jesus

    收藏地點|主教公署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是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一項。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俗稱「出大耶穌」,是天主教「苦難善耶穌九日敬禮」的一部分,於每年四旬期的首個周六及周日進行。出遊隊伍主要由澳門教區主教、神職人員和大批本地及海內外的教友組成,以「拜苦路」的方式進行來象徵聖經中耶穌受難死亡的經過,而澳門治安警察局樂隊亦會沿途演奏哀歌,場面莊嚴。該聖像出遊現時分兩天進行,首先自聖奧斯定教堂出發前往主教座堂,翌日返回。回程時會有扮演聖婦韋洛尼加(Saint Veronica)的女子在沿途所設的「苦路處」獨唱哀歌, 並由神父領禱及眾教友答唱,氣氛哀慟。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在澳門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上溯至1708年,是本澳極具地方特色及代表性的宗教盛事。 雕像 象牙 / 15cm x 24cm 19世代

  • 道教護壇神將 ― 虎將,龍軍 Army General of Tiger, Army General of Dragon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龍軍、虎將是道教神仙中龍軍即青龍,虎將即白虎、與朱雀、玄武,為鎮守天官的四神。四神之中,因青龍與白虎體相勇武,故作為鎮邪的神靈。呂洞賓《七言》中寫:「虎將龍軍氣爭雄,佩符持甲去匆匆。鋪排劍戟奔如電,羅列旌旗疾似風。」 畫作 紙畫 / 262cm x 85.5cm 民國 廣東佛山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正一朝天百拜謝罪寶懺 Precious Litany of Atonement for the Audience in Heaven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此康熙七年(1668)《太上正一朝天百拜謝罪寶懺》卷末題記,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弟子李珍瑞捐印,康熙戊申中秋之吉。《太上正一朝天百拜謝罪寶懺》是道教始創者張道陵天師示,人處塵凡,積成愆過,百拜朝天,懺悔罪障。 禮儀⽤品 紙質書 / 1cm x 13cm x 29cm 康熙七年(1668) 湖廣黃州府麻城(今湖北省黃岡市)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金鏨刻篆書經卷 Gold Chiseled Buddhist Scrolls in Seal Script

    收藏地點|藥王禪院 佛教提倡「無我」,「愛」卻難免存在「人」「我」之別,所以「博愛」並非佛教文化中的常用語彙。如果以求同存異的態度來觀察,佛教普度眾生的「平等」觀,也可視為一種「無我」的「博愛」。不斷被翻譯和傳播的佛經,不僅是佛及佛弟子「平等」思想的文字記錄,也是佛教思想「平等」分享給後世眾生的重要途徑。 佛教早期並沒有書面經典,僧眾以口語管道傳承教法。釋迦牟尼般涅盤後,僧團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多聞者」阿難誦出佛陀所說修多羅,「持律者」優波離誦出波羅提木叉,大眾對其內容共同審定,再編成次第,為後來《四阿含》(法) 與《律藏》(律)的起源。東晉至唐朝為漢譯佛典興盛期,其中鳩摩羅什與真諦、玄奘、不空(或義淨)並稱為佛經翻譯四大家,譯出不少般若、中觀、如來藏、唯識和秘密乘佛典。北宋的法天、施護等人翻譯密續、阿含類及些許大乘顯教經論,是漢傳佛教最後一次大規模翻譯佛典。 《地藏王菩薩經》(下右)簡稱《地藏經》,在中國流行始於五代至北宋初年間,是記載釋迦牟尼佛贊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宏大願望的大乘佛教經典,幫助眾生知孝道、明因果、培養濟世之心。 《方廣大莊嚴經》(上/下左)由唐朝武則天製,收於《大藏經本緣部》,其內容「顯示菩薩眾德之本」,受持此經「福惠自莊嚴,盈滿如大海」。 經典 金屬 / 20cm x 50cm 唐

  • 娑婆三聖佛像 The Saha Triad Statues

    收藏地點|永善蓮苑 佛教文化中,一日一月照耀到的空間為小世界,1000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常於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與此土有情,具甚深因緣,故世稱「娑婆三聖」。 娑婆三聖佛像居中的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教主,弟子聲聞無數;佛左側的觀音菩薩,為「大悲」象徵,可解救民眾現世苦難,也可度化念佛者往生西方淨土;佛右側的地藏菩薩,為「大願」象徵,是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幽冥教主,可度化一切六道眾生。 本展品於1935年,由永善堂(現在的永善蓮苑)創辦人陳隆堅女士,偕同近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高足釋寬正、釋寬真兩位師太及弟子,從珠海前山翠微齋堂徒步背到澳門連勝馬路永善堂。八十多年來,三尊佛像見證著諸位師太投身信仰,跨越困境,將雲門宗「以苦為道」宗風在澳門發揚光大的弘法歷程。 雕像 木 / 22cm x 58cm 民國

  • 金鑲玉觀音殿 Gold Inlaid Jade Avalokitesvara Temple

    收藏地點|藥王禪院 在大中華地區,民間流傳著「家家觀世音」之說。女性觀世音形象不僅受到佛教信眾廣泛認同和供奉,還作為道教及民間信仰所稱的「白衣觀音」、「白衣大士」、「慈航真人」、「觀音娘娘」,入駐各家供堂。 本展品即為觀音像與道教雙龍天官殿的融合結晶。 禮儀用品 玉石、金屬 / 28cm x 43cm 近現代

  • 教學材料 ― 投影片 Educational materials - Slides

    收藏地點|聖若瑟修院 昔日於聖若瑟修院上課用的玻璃教學投影片,以玻璃將圖片夾住,再用燈光使之投射。現存於聖若瑟修院的此類舊式圖片約有300片,主要內容為宗教及科學等題材。 2010年3月9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是《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十六至十九世紀)》之目錄藏品之一。 投影片 玻璃 / 11cm x 8c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