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生若能虛靜

Mar 25, 2023

文:梁潔雯

先秦時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養的主旨為“致虛極,守靜篤”。他認為萬物的生命都是由“無”到“有”,由“有”再到“無”,提出“虛靜是生命的本質”。莊子回應道“虛靜”的境界須遠離世俗的利害關係,不受私欲雜念干擾,以無欲、無求、無為、無我的心態去感受世間的“道”。 “虛靜” 是一種人生態度,保持內心的寧靜和澄明,以更通透的目光去審視大千世界。

 

正所謂寧靜以致遠,宗教令人修德取智。信仰的力量使人反思得出正念,更堅強地面對世界,走更廣闊的路。是次 “千里同風----澳門六宗教文化及文物展”以「博愛 •奉獻」、「慈悲·關懷 」、「和平·共融」、「省悟 ·生死」四大主題展示出澳門這片包容的土地上,多年來宗教共融, 超越種族和膚色,春風化雨地滋養著澳人的內心和靈性。


「博愛 •奉獻」, 儘管各宗教對博愛的定義有些許不同,但它們都不約而同地重視從教育層面入手。愛與被愛, 無論是工作中的大人們ˎ就讀中的青少年, 抑或天真無邪的小朋友,都是先學習感受到被愛才懂得去愛。在無私大愛和奉獻過程中獲得欣慰。施與受, 幫助到別人可以令自己有福份, 正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快樂是免費的,心靈的快樂更是珍貴的。


    「慈悲•關懷 」, 教理是一面鏡子,啟發人們行善積德,濟世為懷。信仰的核心是教人面對社會壓力的挑戰。生活中有時難免遇到不快ˎ委屈ˎ甚至羞辱,但願能放下這些心靈枷鎖,以廣闊的胸懷去寛恕他人,感化他人,給 “虛靜”的內心一片靜土,成為轉化二氧化碳的綠葉。


「和平•共融」, 宋代朱熹提出 “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一切眾生皆平等。只要人們對人對事, 樂於主動消除矛盾和分歧,便能逹到「萬物就和諧共存」(聖道茂)。世界和平的前提是,人人得以互相尊重下生命個體能發揮自我才會樂也融融。


「省悟 ·生死」, 各宗教對死亡的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多數以死亡的角度導人向善作為教化詮釋。面對生命的誕生和結束時,人們才意識到人生就如一張僅此一次來地球參觀一趟的入場券(不走回頭路)。由一個有人生歷練的屍體燒到一盒灰燼只不到兩小時,而懷胎十月到有經驗的生命體能有多少年?祭祀雖然是一場儀式,但每說一次“一路走好”,都彷彿在警愓內心的本我要及時行事,珍惜身邊一切的有限。

 

無論處於當下紙醉金迷的物質世界,抑或草根階層的市井街巷; 城市人容易遇上焦慮、抑鬱、煩躁、憤怒等,一不留神可能會掉進情緒的穀底深淵。宗教某程度上可以療瘉他人,清掃心靈上的雜質、摒棄偏激的歪念 ,就如引導著人們尋找城市繁華中的 “虛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