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結果

找到 109 項與「」相關之結果

  • 銅鎏金千手觀音像Gilt Copper Avalokitesvara with Thousand Hands

    收藏地點| 無量壽功德林 「千手觀音」是大慈悲的象徵,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無量廣大,以手上「千眼」代表智慧的圓滿無礙。與其他職責明確的神明不同,觀音菩薩深入民心的是她廣大無盡的大慈大悲。 佛教認為慈悲有三種:生緣慈悲為小悲,法緣慈悲為中悲,無緣慈悲為大悲。「無緣」意味著沒有分別,且沒有條件,從「無我」出發,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佛教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提倡「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慈悲,唯有這樣的慈悲,世界才能真正和平,災難才能永遠消除。 雕像 金屬 / 51cm x 93cm 明

  • 金鑲玉千手觀音像Gold Inlaid Jade Avalokitesvara with Thousand Hands

    收藏地點|藥王禪院 觀音菩薩擁有無與倫比的神力,在人們心目中無所不能;她又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大悲,讓全體大衆都可以放心依靠,與人們建立最為親密的情感聯結。 正因如此,多元一體的澳門人形成了十分普遍的觀音信仰。例如,澳門最大的寺院普濟禪院,以另外一個名稱「觀音堂」更為澳門居民所知曉;每逢傳統佛教的「觀音誕」和粵港澳地區獨特的元月二十六「觀音開庫」日,來上香祈福的信眾擠滿了各間寺院。觀音信仰融合著種族、語言、出身、教育、年齡、性別等種種群體差異,充當著澳門和平多元之城市文脈的一個重要構件。 本展品為「金鑲玉」製品,是從工藝層面,對佛教信仰與「金玉良緣」中國文化的一次融合。 禮儀用品 金屬玉石 / 30cm x 52cm 清乾隆年間

  • 巴哈伊教的起源 Founding of the Bahá'í Faith

    巴布(1819-1850)―巴哈伊信仰的先驅巴布這個名字的意為「門」,祂是上帝的顯示者,號召人們獨立探求真理,並預示不久後將會出現另一位神聖使者,引領人類走向全球的正義、統一、和平。巴布陵殿位於以色列港口城市海法,其周圍是茂盛的19級階梯花園。對於巴哈伊信仰的成員來說,這裡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地方之一。 巴哈歐拉(1817-1892)―今時今日的神聖教育者巴哈歐拉這個名字意為「上帝的榮耀」,祂的使命是從靈性上重新喚醒人類,團結世界各族人民,構建一個以人類一體為核心的新文明。巴哈歐拉的教義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礎,其願景為世界帶來了無盡的希望。巴哈歐拉陵殿位於以色列的附近的巴吉,對於巴哈伊來說是地球上最神聖的地方。今天,巴布和巴哈歐拉陵殿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阿博都-巴哈(1844-1921)―聖約的中心阿博都-巴哈這個名字意為「巴哈之僕」。祂是巴哈歐拉之子,是巴哈伊信仰精神和教義的完美典範。作為社會正義之衛士和國際和平的特使,祂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父親的聖道,推廣其理想,是新世界秩序的拓荒者。 照片 電子相片 / 31cm x 46cm 以色列 / 伊朗(右上),巴黎(右下)

  •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 ―元始天尊、靈寶天 尊、道德天尊

    Three Most Noble Gods of Taoism - Celestial Worthy of Original Beginning, Celestial Worthy of Numinous Treasure, Celestial Worthy of The Tao Its Virtues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玉清元始天尊(居中位)手捧無極,代表道生一,上清靈寶天尊(居左位)手捧如意, 代表一生二(二者天地陰陽也),太清道德天尊(居右位)手捧日月扇,代表二生三(三者陰陽二炁交融產生作用而生成萬物)。 畫作 紙畫 / 262cm x 85.5cm 民國 廣東佛山 展品產地、國家 / 中國

  • 天地水府萬靈神像

    Three Most Noble Gods of Taoism - Celestial Worthy of Original Beginning, Celestial Worthy of Numinous Treasure,The Ten Place Kings in the Hell, Celestial Worthy and Immortals of The Tao of Heaven, Hell and Water 收藏地點|澳門吳慶雲道院 此畫匯聚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冥府十王、天地水府諸神,約六十多位。 畫作 紙畫/ 252cm x 85.5cm 民國 展品產地、國家/ 中國

  • 珠狀舍利子 Relic Bead

    收藏地點| 無量壽功德林 佛教《浴佛功德經》中將「舍利」分為兩類:一為法身舍利,即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教經典;二為生身舍利,即釋迦牟尼遺體火焚後結成的固體物。釋迦牟尼佛火葬後遺下有舍利一石六鬥,其中有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佛牙,還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 佛教文化中,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創立了以智慧、覺悟與和平為宗旨的佛教,使眾生獲得了智慧和光明,使人類有了精神歸依。更為可貴的是,佛陀為傳播佛法之光,留真身舍利於世界,造福於世人。《金光明經·捨身品》說:「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因為象徵「遺教不滅」,並難逢難遇,佛舍利被供養和瞻禮它的信眾,視為無量功德的最上福田。 本件展品作為加被人民幸福,澳門繁榮,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的佛陀傳世聖物,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佛教協會會長聖輝法師,在2009年「萬佛佑澳門兩岸四地佛教界三大語系頌華誕慶回歸祈福大法會」上,贈予澳門佛教。 聖髑 舍利 / 30cm 約2500年前

  • 貝葉經 Pattra-Leaf Scriptures

    收藏地點|無量壽功德林 澳門無量壽功德林珍藏8捆貝葉經,約2000多片,以緬甸文刻寫,採用梵筴裝,外側兩面均塗上金漆,全套保存良好,根據西藏經文專家鑒定,製於1829年,為鎮寺之寶。兩年多年前,古印度人用堅硬鐵筆在貝多羅樹(梵文Pattra,即棕櫚樹)葉子上刻寫各類知識,由於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跡仍可清晰辨認,貝葉成為流行的文獻載體。 印度早期的貝葉經寫本幾乎已失傳,但它早已成為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和平紐帶,漂洋過海弘法利生,以慈悲心聯通民心。據說唐代高僧玄奘對漢傳佛教影響深遠的譯經,便是基於他從印度帶回的657卷貝葉經。 經典 貝葉 / 17cm x 53.5cm 1829

  • 佛光山寺星雲大師一筆字「仁心天下」One-Stroke Calligraphy By Master Hsing Yun: Benevolent World

    收藏地點| 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 星雲大師,漢傳佛教比丘及學者,臨濟宗第48代傳人,同時也是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的創辦人,現任國際佛光會榮譽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 星雲大師將一生修行體悟融入其獨有的「一筆字」書法中,力求傳播「給人懂」的佛法真義與人生哲理。「仁心天下」四字濃縮著星雲大師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的畢生夙願。他不僅提倡以「五和」來推動人間佛教,還表達了非常務實的「和平觀」:「現在倡導世界和平的人很多,但是你要有步驟,不能憑空說世界和平,哪裡那麼容易?從自己先歡喜、快樂開始,慢慢推廣到世界大眾、世界和平。」 書法 宣紙木框 / 70cm x 124cm 2015

  •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憲章法令宣言Sacrosanctum Oecumenticum Concilium Vaticanum II: Constitutiones Decreta Declaratio

    收藏地點|主教公署 天主教會最近一次舉行的大公會議(1962-1965),為教會向現代社會重新介紹自己,奠定了牧民和傳福音的新方向。書中包括由會議制訂有關教會的四大憲章、九大法令、三大宣言。 四大憲章:《教會》教義憲章、《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禮儀》憲章、《論教會在現代世 界》牧職憲章。九大法令:《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司鐸之培養》法令、《修會生活革新》法令、《教友傳新》法令、《教會傳教工作》法令、《大公主義》法令、《東方公教會》法令、《大眾傳播工具》法令。三大宣言:《信仰自由》宣言、《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天主教教育》宣言。 紙 / 34cm x 23cm x 13cm 1829

  • 天主實義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

    收藏地點|聖若瑟修院藏珍館 1584年12月,羅明堅神父得一中國著名士大夫幫助,出版中文教理書《天主實錄》,利瑪竇亦有協助出版此書。《天主實錄》初版刻印1200本,為外國人在中國印行的第一本書。幾年後,利瑪竇重新編寫此教理書,改名為《天主實義》;1603年《天主實義》第一次發行,當時利瑪竇是51歲。這部著作的宗旨在介紹天主教,引起讀者對天主教的興趣。《天主實義》其後在中國各地經歷數十次重印,直至二十世紀仍在中國天主教會內通行,除了中文,更有滿文、日文、安南文、朝鮮文、蒙古文及法文等譯本,可見利瑪竇在這方面相當成功。 《天主實義》一書中,第一次系統地向中國人論證了天主的存在,把德行、本性和人三者之間的關係提出來討論,更與傳統儒學對這些概念的意見作一比較,看出彼此相同及相異的地方。 書本 紙 / 13cm x 19.5cm x 1cm 1923年版本 作者 / 利瑪竇 Matteo Ricci 出版地 / 上海

  • 聖母無染原罪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收藏地點|主教公署 根據天主教教義,瑪利亞以童貞之身誕下耶穌,從生命之始已免受原罪玷染。聖教會訂於每年的12月8日為「聖母無染原罪」瞻禮日。 平面畫作 帆布油畫 / 106cm x 83cm 17世紀 展品產地 / 國家 / 葡萄牙

  • 香爐組 Censer Group

    收藏地點|無量壽功德林/普濟禪院(觀音堂) 「香爐」是焚香之器,和花瓶、燭臺合稱為「三具足」,是佛桌上必須經常安置的三種供具,也是大乘比丘們,必須經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北宋詩人黃庭堅將焚香之益處總結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民間常燒三根香,既表示虔誠恭敬佛、法、僧三寶,也表達自己勤修戒、定、慧三學。 香爐有金、銀、銅、鐵質的,也有用玉石、寶石、普通石料、象牙、琉璃等雕刻的,還有用瓷土、泥土等燒成的瓷爐、瓦爐。其形態有兩大類:一種是放置在桌子上的「置香爐」,也稱「供爐」或「座爐」;另一種則是用手擎持的「柄香爐」,又稱「手爐」。「供爐」之中,立燒線香的叫「插香爐」,臥燒線香的叫「臥香爐」,焚燒檀香的則叫「檀香爐」。 上:清雕花彩繪瓷爐、銅手爐 中:明宣德琴書侶銅爐、明宣德瑞獸銅爐、水波紋象雕銅爐 下:觀音堂日用琉璃爐、明宣德象柄銅爐 禮儀⽤品 金屬、陶、琉璃 / 13cm x 8cm x 10cm 明、清、民國

bottom of page